早產寶寶出生時,仍有許多器官尚未發育完全,呼吸道、心臟與腸胃道等器官都容易出現併發症,因此照護早產兒時,在體溫、哺乳、睡眠及親子互動都需特別注意。
早產兒的存活率與出生時的體重與週數有高度相關,根據統計,出生週數達30週的寶寶,大概有9成5以上的存活率,而24週則大約只有5成,其中無法存活的案例,許多都來自於併發症。
早產兒常見身體狀況與併發症
早產兒與足月兒的差異為何,為什麼容易引發諸多疾病?以下為幾種早產兒常見的身體狀況與疾病:
◆呼吸器官
當臍帶剪斷後,寶寶無法再從母體獲得氧氣,就得靠自己呼吸,進行氣體交換,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怡萱表示,呼吸問題是多數早產兒出生後面臨的首要難關。一般胎兒的肺部要到34至36週,氣體交換功能才逐漸成熟,所以早產寶寶或多或少都會產生「呼吸窘迫」的現象。
◆心臟
所有的寶寶在胎兒時期,都有一個「動脈導管」的構造,足月寶寶的動脈導管通常在出生後一兩天,就會自然關閉,早產寶寶卻不盡然,動脈導管未確實關閉的結果,可能導致過多血液流向肺部,肺部充血同時,腦部、腸胃道、腎臟等其他器官缺血,即是所謂的「開放性動脈導管」。